20余名学生手机被泡水处置 “撒气式教育”是在乱作为
来源:成都商报     时间:2023-05-14 10:05:52
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任冠青

销毁手机的“撒气式”做法,看似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,实际上却是一种假性解决


(资料图)

讲台上放着一盆水和多部手机,学生依次上台将手机浸入水中,前几排学生的面色凝重有些不悦。5月11日,针对在网上引发热议的“手机泡水”视频,贵阳市修文县明雅学校发布情况通报称,经核查,因学校九年级某班20余名学生违反学校规定私自携带手机进入宿舍并在深夜玩耍,影响正常作息。班主任发现后自行与家长协商,采取将手机泡水的方式进行处置。

学校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,认为该方式欠妥,有“矫枉过正”之嫌,立即对涉事班主任进行严肃批评,并对泡水手机逐一登记,与家长协商赔偿事宜。

面对舆论质疑,涉事学校积极调查,对暴力处置手机的方式及时矫正,显示出对个人财物的基本尊重,也是对人性化教育理念的重申。然而,正如有网友质疑的,此前其他学校也出现过锤砸手机、手机泡水等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,明雅学校之后,会不会又出现变着花样“销毁”手机的做法?如何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明确的规范,在根本上解决“手机进校园”的老问题,才是关键所在。

梳理此类事件不难发现,对于教育部印发的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部分学校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偏差。一方面,针对“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”一条,一些学校是“怎么严格怎么来”。另一方面,对于“学校要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,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,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”的要求,部分学校属于“选择性忽视”。于是,近些年看到不少大张旗鼓“毁灭”学生手机的做法。为防止矫枉过正的情况再次出现,有必要完善相关规定,明确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后具体应该如何处置,同时学校如果粗暴管理,应当如何依规处理。

中小学校对手机高度警惕,甚至不惜以毁坏的方式震慑学生,背后当然有着十分现实的考量。青少年自制能力有限,面对各种炫酷的手机游戏和“永远都刷不到底”的短视频,很容易沉迷依赖,继而精力涣散,无心学习。然而,销毁手机的“撒气式”做法,看似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,实际上却是一种假性解决。面对这种暴力举措,学生很可能产生抵触心理,将对老师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学习上,或是索性拿一个不常用的手机“交差”,敷衍糊弄过去。

其实,在信息化社会,人们很难与手机等电子产品“绝缘”,让孩子完全远离手机并不现实。不如耐心剖析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,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约束,真正成为“手机的主人”。

就拿明雅学校来说,据介绍,该校实行全寄宿、小班制。而涉事班级有20余名学生私自携带手机进入宿舍并在深夜玩耍,“违规学生”的占比应该不算少。那么,为何有如此多学生热衷于玩手机呢?背后的原因值得老师和学校探究。

学校不妨通过召开讨论会的形式,开诚布公地与学生探讨手机问题,倾听学生的心声,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上瘾的危害、合理规划对手机的使用方式和时间等。此外,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,当他们有了更加多元的放松方式,相信手机也不会成为唯一的选择。

比起“一毁了之”的处置方式,探索出更加以人为本、对学生更为负责的举措才是更优解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